技術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血栓癥是一種常見的血管內疾病,具有多種臨床表現和并發癥,例如心梗、中風及肺栓塞等,嚴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傳統治療方案常先通過注射溶栓藥物或導管介入技術去除血栓,接著使用抗凝藥物預防二次堵塞。然而溶栓藥物缺乏靶向性,無法主動在血栓部位富集,且高濃度的藥物易引發內出血和血壓波動,因此難以高效安全地完成去除血栓的任務。導管介入技術則對操作者的經驗和判斷能力要求較高,操作不當容易損傷血管,甚至造成二次堵塞。近年來,小尺度機器人系統在狹窄閉塞的生物環境中展現出令人矚目的應用...
基于抗體抗原“特異性結合”的免疫分析已被廣泛用于實驗室研究和臨床診斷中。其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是一種經典且功能強大的生化傳感技術,可通過生物酶反應和化學比色法對超低濃度分析物進行定量。ELISA已廣泛應用于醫療診斷、環境分析和食品安全等領域。然而,在傳統ELISA檢測中,抗原或抗體被包覆到多孔板(例如,96孔板)的孔壁上,這導致了三個主要缺點:(ⅰ)由于所有步驟都在同一槽內進行,因此在每步反應前后需要多次清洗,以去除未結合的殘留試劑和非特異性相互作用的分子,這給...
基于全身循環的靜脈注射給藥模式是癌癥化療常見的方式。在臨床上,化療藥物作用劑量與全身毒性之間存在矛盾關系。局部給藥策略可以提高藥物在靶部位的積累,但在促進藥物在腫瘤內高效遞送和在細胞內高效轉運的效果方面較為欠缺;而僅依靠被動擴散的藥物遞送常導致腫瘤細胞內化療藥物含量低,腫瘤殺傷效果欠佳。針對這一問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常凌乾等人在《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IF:18.8)期刊上發表了題為“MultimicrochannelMicroneedle...
隨著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近些年的通信容量實現了快速增長,傳統的光纖通信網絡已經難以滿足當前高速通信的需求。增大通信網絡的容量和提高通信速度的一種方法是開發太赫茲(Terahertz,THz)波段的光纖通信空間維度。太赫茲波是介于微波和紅外光之間的一種電磁波,頻率介于0.1THz到10THz之間,由于它帶寬大和傳輸速度快以及可以提供點對點的網絡拓撲結構而備受關注。而在空間維度資源中,基于軌道角動量(OrbitalAngularMomentum,OAM)的模分復用技術由于攜帶不同...
微尺度3D打印工藝中,金屬粉末的質量好壞是影響最終打印部件結構及性能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國內制粉水平與國外接近但仍存在差距。提高金屬粉末、產品制作材料的性能已經成為業內人士鉆研的一大重要課題。畢竟金屬粉末質量越好,粒徑越小,打印出的產品致密性、機械性能越好。綜合比較而言,相比傳統制造模式,非金屬微尺度3D打印的優勢主要在于可定制和無模化,但受限于材料性能,其主要用于模具和樣品的生產,數量和價格都很難擴充起來;而金屬3D打印除了具備無模化可定制優勢外,在打印效率、打印質量、打印...
在長征五號B火箭發射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微尺度3D打印設備”,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樣件打印,并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復合材料3D打印的科學實驗目標。科研人員將這臺我國自主研制的“微尺度3D打印設備”安裝在試驗船返回艙中。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樣件打印,并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復合材料3D打印的科學實驗目標。這是我國3D打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3D打印實驗。這次太空3D的對象有兩個...
微尺度3D打印設備不再局限于制造業。近年來,3D打印正在進軍醫療與生物領域。或許未來某一天,人類就可以使用3D打印出來的人體器官,解決全球移植器官不足的難題。微尺度3D打印設備定制假肢、制作骨骼。3D打印改變了傳統的治療方式,個性化定制與針對病患的精準醫療,讓3D打印成為醫療行業的技術新寵。目前,在牙科、骨科等領域,3D技術應用得到蓬勃發展。據悉,美國30%的骨科手術已經運用了3D技術。每個人的牙齒不一樣,骨骼損傷也因人而異,運用3D打印技術“私人定制”的牙齒與骨骼,能夠幫助...
科研3D打印機已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在3D打印機里比較常聽到的除了科研3D打印機還有桌面級3D打印機。那么市場上常見的這兩種類型又有什么樣的區別呢,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1、應用領域的范圍不同科研3D打印機的應用領域是比較廣泛的,在航天航空、汽車、醫療、電子產品等多個領域都有它的身影。而桌面級3D打印機,一般用于打印較小的物品,以往多用于工業設計、教育、動漫、考古、燈飾等領域。2、打印速度不一樣科研3D打印機的打印速度明顯快于桌面級3D打印機,隨著3D打印技術的成熟,有很多企業...